2022-11-21 10:54 浏览量:342
2022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第23期、暨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双周沙龙第26期“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全球学习中心举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小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应邀参与讨论。沙龙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孟天广主持,现场及线上共有26万余名观众同步参与本次活动。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数字文明已经广泛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这不仅将人类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也为关注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国家治理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理解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新范式,来自清华大学的三位资深学者分别立足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法学等视角,围绕“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命题展开精彩对话,为探索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国家治理能力的重塑提供远见卓识。
图 | 沙龙现场
数字时代国家治理的“常”与“变”
于不同学科领域而言,数字时代对国家及国家治理的影响不尽相同。
张小劲指出,数字技术在过去十年间冲击国家治理的速度远超过学者们的最初预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的政治学研究附上了一层“跟随性”色彩。一方面,这种剧烈的变动充分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企业的经济生产活动以及政府的治理工具和手段中,以至于抛开“数字化”,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当下的国家治理。另一方面,尽管数据工具的广泛使用带来种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挑战,但政府服务的核心宗旨,即“人民政府为人民”,坚持主政者对共同体内民众诉求的积极有效回应,是国家不曾也绝不会动摇的立身之本。
孟庆国从数字化转型的两重含义切入,认为当前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同于此前的电子化、信息化浪潮,它已经超越了工具维度,并引起有关价值维度的讨论和思考。面对这种治理对象的转变,公共管理学科应当着眼公共的数字治理,重塑学科体系,从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等方面做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全方位调整。这种兼顾工具维度及价值维度的转型思路,在今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文件中即有所体现。
申卫星以计算法学的出现破题,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数字时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新特征。其一,“Law for AI”,即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引发的新法律问题,如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其二,“AI for Law”,即将法律问题变成技术问题,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式使机器习得法律,从而承担部分普遍重复性的法律工作;其三,“Law based AI”, 即以技术为支撑的实证研究转向,即基于大数据技术对传统法律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夯实由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申卫星补充道,相对于这些新的挑战和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司法机关对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的权利的维护。
图 | 张小劲在沙龙现场
数字时代国家治理的探索与尝试
自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以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等标志性文件的相继发布,体现出国家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决心。针对现阶段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战略部署,三位嘉宾分别基于自身学科特点,作出了深刻解读。
张小劲认为,数字政府建设是全面社会改革、数字科技发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源”叠加的产物。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数字政府的出现至少为国家治理带来“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的技术赋权。例如,前者体现为公民可以通过政府网站、热线电话等媒介使自身诉求“穿透”层级,直达权力中心;后者则表现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可以借助群众力量,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展开有效督查,实现有的放矢。以一言概之,面对数字化、基于数字化、精于数字化,是数字政府实现提速发展、升维发展、迭代发展的关键基点。
孟庆国指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数字转型治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代表性的实践模式包括“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整体智治” “管运分离” “接诉即办” “ 一件事一次办”等。这些不断涌现的创新探索正在突破和融合传统电子政务的分类,即决策型数字政府、监管型数字政府及服务型数字政府,而向着同时兼备两种乃至三种优势的方向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
申卫星深刻阐述了数据确权的立法方向。信息科技的发展将数据权属问题推至风口浪尖,面对当前有关立法的空白,他提出,应当坚持两权分立模式,对数据所有权与数据用益权进行分离,同时保障用户作为数据原发者和平台作为数据处理者的权利,从而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与利用,推动数据经济与数据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图 | 孟庆国在沙龙现场
数字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未来构建
谈及如何经由数字政府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几位学者分别表达了畅想。
张小劲表示,应该秉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态度。他认为,数字社会仍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尽管旧体制的不适用与新体制的欠缺同时拉扯着国家治理,但当前并不是构建完整体系的最佳时机。现阶段,我们应该采取回应性治理与敏捷治理相结合的模式,警惕原则问题、底线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充分预警;与此同时,也要敏锐捕捉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风向,挖掘以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的可能。
孟庆国指出,数据作为第五大关键生产要素,其治理体系的构建可以类比土地、劳动、资本、知识和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一方面,要从价值理念、基本制度、组织机构、治理主体、运行机制等方面逐步勾勒整体性的数字治理体系的轮廓框架;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数据要素在确权、定价、流转与配置中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避免陷入拿来主义的窠臼,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中往复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探索,并整合多种力量和机制,共同破解数据要素化难题。
申卫星着重强调了数字时代实施预防性法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应当牢记工业经济“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平衡数字经济发展的利与弊,审慎把握构建治理体系的时机。而在法律这项硬规则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时,作为伦理的“软法”则应挺身而出,引导企业自律、引导网民自律、引导政府自律,为技术和制度的腾飞护航。
图 | 申卫星在沙龙现场
结语
活动尾声,三位嘉宾也对青年学子和未来研究表达了恳切期许。
张小劲提道,曾经以工科著称的清华,正在数字时代下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软科学正在“硬化”,典型的硬科学正在“软化”。科技的持续向上向善需要交叉学科的支撑,这对于任何一名致力于献身学术的青年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趋势。
孟庆国指出,数字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重大的时代议题也形成了计算社会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新风口和蓝海。他希望青年学者们置身其中,通过多观察、多思索,多交流,在这一新兴交叉领域创造出更多宝贵的学术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好地顺应数字化发展机遇助力。
申卫星如是概括科技与法治的关系:应该让科技纳入法治的轨道,同时让法治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科技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计算法学必将大有所为。由此,他也衷心期盼,可以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这股时代的洪流当中。
图 | 合照
来源:数据与治理